×
文字站美文经典散文文章内容

九三阅兵日前夕

由 猪猪 发表于 2025-08-31
  在即将迎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。我在南昌家中书柜里找出父亲2015年9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《血沃林海》,重读后心头起伏、激情澎湃。小说是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故事。
  在师长高东海的带领下,"兀鹰师"在日军的进逼下,不畏艰险,不怕牺牲,与日军周旋于崇山峻岭、苍茫林海间。"兀鹰师"得到当地百姓老布尕的大力帮助,屡出奇兵,冲破敌阵,狠狠地打击了日军"狂虎师团"的嚣张气焰,打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,逃回腾冲。
  日本鬼子的雷藤中将率领日本王牌军"猛虎师团",试图一举将立足未稳的"兀鹰师"歼灭。通过多番惨烈较量,鬼子没达到预期目的。雷藤借用援军的力量,对中国军队使用芥子毒气,使中国军队伤亡很大。上级命令"兀鹰师"弃城突围,撤退到印度,但高师长选择了撤回本土。"兀鹰师"冲破敌人的炮火,告别了鏖战半个月的同古镇,撤进了一片茫茫的森林。
  一天上午,美国侦察机在寻找"兀鹰师"时发现树林上空有浓烟,在林子上空绕行几圈后飞走了。高师长断定是寻找他们的,于是带领大家在林子里开辟出了一片空地,燃起了篝火。到了晌午时分,飞机突然来了。投下了两个木箱,一箱是缅币,一箱是电台。过了一天,大型运输机送来了粮食、药品、戎装等军用物资,还送来了三个人:美国军事顾问凯瑟和其他两个美国年轻军官,从此开启了一段中美合作抗日的新篇章。
  部队要开拔的时候,酋长组织村民举行了特别隆重的欢送会。临行前,岩勐的弟弟岩森和村里二十多个青年要求参军入伍,去打日本鬼子。为了保证部队安全渡过怒江,布尕老人又自告奋勇当了向导。
  "兀鹰师"参加了夺回松山的主攻任务,官兵们浴血奋战,视死如归的精神得到人们的赞扬。重庆政府要给"兀鹰师"全体官兵记特等功,并派人接高师长去重庆领奖,但被高师长拒绝了,他要求重新组建"兀鹰师",留在缅甸,继续与鬼子斗争,不斩断鬼子的魔爪,不把鬼子赶出东南亚,决不罢休。
  小说以"兀鹰师"对日作战生死对决的惨烈场景,阐述了中国军民坚强无畏的抗日决心和勇气,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艰难历程。读后让人感奋,也为中国远征军史诗般的战史增添了光辉一页。小说是民族精神一大体现,也是爱国精神的凝聚。
  小说写得精彩纷呈,似如潮汐,叩击人的心灵,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。表达了一位老作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赤诚之心,也体现了作家宏扬历史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进步的担当,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。
  对于父亲写这本书的初衷,他在后记里写道: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。为那些民族英雄树碑立传,为那些在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时付出鲜血的人们,留下属于他们历史的一页。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,也是我所认定的写作目标。虽然这部书稿并不能全面反映英雄们的壮举,但也从一个侧面、一个角度进行了叙述。书中的人物就是千千万万民族英雄的一个缩影。用这支秃笔给读者讲述了这个故事。我尽心竭力,无怨无悔。
  如今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、九三大阅兵到来前夕,再次读这本书,对于生长在军旗升起的地方,英雄城南昌的我来说,意义非凡。它让我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,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回来的。纪念活动,目的是让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。时刻保持警惕,防止军国主义复活,展示中国军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与决心,让天下永远太平。
  父亲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江西师院(今江西师大)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。参加工作以后,一直在新建县教育、文化部门工作。除了文化馆行政工作外,坚持文学创作,作品经常见诸省内外各种报刊杂志。20世纪70年代初,他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省首部儿童文学中篇小说《春耕季节》;1981年,创作了长篇儿童文学作品《夜魂山的秘密》,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;2015年,在江西省人民出版社,出版了长篇小说《血沃林海》。
  父亲虽仙逝已经9年了,他的著作却被我永远珍藏在自己的书房里,只要走进书房。就会情不自禁的拿出来翻一翻,读一读,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。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,是他文学创作的活跃期,出版了文集《春之窗》、发表了短篇小说《春曲》,1979年在文学期刊《百花洲》上,发表了小说《向着光明》。由于文学创作成绩颇丰,早在1981年就成为了新建县首位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。
  《雪沃林海》是他晚期抗日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,他本着对英雄们的无尽感怀和崇敬,字里行间情真意切,看后让人感同身受。今年恰逢自己古稀之年,想起我的人生经历,与父亲对我的影响息息相关。
  我作为他的长子,耳闻目染,与父亲朝夕相处,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迷恋。父亲是一个性情中人,也许是出生在酒乡药都的缘故,平时舞文弄墨之余,喜欢杯中液体。他的文字经过酒精的发酵浸染刺激,情趣盎然、玉作天成,灵感瞬间喷薄而出,自然水到渠成、文采飞扬。
  1982年,父亲受命调入新建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任主任,行政工作更加忙碌。出入省内外取经学习、走访基层、深入民间调研,通过各种渠道,收集资料。写作团队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领导,父亲的带领下,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,几易其稿,精益求精,仅用六年时间就完成了约90万字的《新建县县志》编纂任务,向新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 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,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热情。工作之余,除了阅读,就是文学创作。不分昼夜的伏案写作,经常看见他一个晚上起来好几趟。睡下、起来写作,再睡下、再起来写作,不停地折腾自己。年少时不解其意,只觉好奇。等我年龄稍大一些,问过母亲后才知道,原来是文学创作灵感的凸显和消失在作家脑子里作祟。
  从父亲身上,我见证了文学创作者的艰辛和喜怒哀乐。每当一篇作品或一部小说问世或出版、发表时,可以看见他欣喜若狂、喜形于色,借酒取乐。也看见过他写作遇到困难或者阻力时,黯然神伤和借酒消愁。特别让我感动的事,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的母亲成为了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,也是他创作灵感的第二来源地。时常看见他们在各种场合,私下切磋探讨。有乐同享,有难共当。于是我幼小的心灵里,就暗自立下了长大以后想当一位作家的梦想。
  然而阴差阳错,从小立志想当作家的我,却受当时的邻居朋友的感染又喜欢上了绘画,并考上了赣南师大艺术系,毕业后成为一位中学美术老师,一干就是40年。 十分凑巧的事,2015年10月 ,正值我从教师岗位退休的年份。学校为了表彰我的美育教学成果。于2015年6月,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教育专集《美育人生 七彩篇章》。事后出版社的主编揭老师风趣的说:“你们父子俩同一年里在同一个出版社、同一个工作室先后出版文集和小说,在我们出版社书籍出版史上实属罕见。”
  退休后,原以为现在没有教学等事务性工作干扰,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、画画、搞创作,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。然而一旦坐到画架前,就有一种隐隐的压抑感,心绪不定、很难找到画画的动力和灵感。 美术和文学都是我的挚爱,在反复分析、斟酌、比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发展条件环境后认为,文学对我更具潜力和吸引力!所以毅然决定改弦更张、另辟蹊径,选择文学写作这条新路。
  退休已十年,实践证明,当时的选择是对的。由于自己不断努力、严格要求,勤奋读书写作,很快产生出一批思想性、文学性较高的作品,见诸全国文学各网站和报刊杂志,从而得到相关学术团体的认可。2018年3月有幸加入南昌市作家协会,同年10月,又被江西省作家协会接纳为正式会员,从而实现了子承父业的美好愿望。到目前为止,我先后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集5部,文集凝聚了我十年的劳动成果,也极大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。
(1)
分享到
最近评论
温婉晴天2025-08-31 16:00
👍好文,赞!
下载文字站安卓客户体验更多功能
相关阅读
【凌时许】 【过年那些事】亲人,永远的依靠 心中装着美好,处处皆是清欢 纤纤红尘 作品应是自己的孩子 三月春风暖 演绎着残缺的完美
文字站 m.wenzizhan.com 版权所有
文字站官方App美文随笔句子/阅读写作
立即下载